10月8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以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為研究對象的首篇學術成果。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研究所北京離子探針中心研究員劉敦一和該研究所海外高級訪問學者、澳大利亞科廷大學教授亞歷山大·內姆欽領銜的研究團隊,證明月球在19.6億年前仍存在巖漿活動,使目前已知的月球地質壽命“延長”了10億年,為完善月球演化歷史提供了關鍵科學證據。
自從美國和蘇聯分別執行月球探測任務后,人類對月球樣品進行了長達52年的科學研究,對月球的地質演化歷史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但是,月球的巖漿作用在何時停止,即月球在地質意義上何時死亡,這一月球演化歷史研究中的重大科學問題仍未得到解決。此前發現的月球最年輕的巖漿活動約在29億年前。此次嫦娥五號采樣位置設計在了月表最年輕的月海玄武巖區域,科學界期盼能從嫦娥五號樣品研究中獲得更年輕的巖漿事件結果,以完善月球巖漿演化歷史。
今年7月,北京離子探針中心研究團隊獲得嫦娥五號月球樣品后,立即對樣品中的巖石、礦物進行了密集、高強度的元素和同位素分析,并開展了系統的年代測定,用詳盡的微區原位高分辨率二次離子質譜定年數據和堅實的巖石礦物地球化學數據,證明了月球直至19.6億年前仍存在巖漿活動。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 | 主辦:中國自然資源報社 |
ICP備:京ICP備11028287號-4  ![]() |